生命中的相遇與學習—回山的那五天

2019-08-28

從8/21起身回靈鷲山的路途,我明白這是一趟充電與自我沉澱的旅程。

而我確實在參與山上舉辦的龍樹課程中,深深感受到,每個時刻學員彼此間的真誠交流與反饋,這些不同人生經驗的分享,成就了對方的深入思考與學習,除了外在的互動,每個當下也都是與自我的對話,透過當下的覺察去反思自我,去覺察每個起心動念的變化,進而了知自我的執著,也學習去轉化,讓每個心念鬆綁,以客觀的角度面對所有現象,讓心念轉化成為智慧的養分。


在課程的參與中,授課老師曾問道:「生命中有無不慈悲對待他人,或是被不慈悲對待的經驗?」透過這個問題,我清楚發現了生命當中其實有好多值得感恩的人事物,有那麼多被善待、互相關懷的時刻,在人與人的互動之間曾感受到這麼多的溫暖,而我也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下,能懂得回饋, 學習對身邊周遭的人表達關懷與感謝,並在需要幫助時提供協助,懂得自利利他,讓每個相遇,都是良善的循環。


但是,在許多的人生經驗裡,我發現自利利他其實是一門大學問,也是對智慧的考驗,有時候我們經常以「我」的角度去看待事情,提供「我」認為對方需要的協助,這種互動模式不僅無法確切幫助到他人,更很可能造成對方的困擾,亦或是誤觸對方的底線,成為彼此關係中的癥結點。


五天的學習,除了慈善企業家的經驗分享,其他的授課老師也教授了「四念住」以及「四無量心」的佛法義理,讓我們學習如何正確自利利他的方法。藉由「四念住」能覺察自我的身體與心念,進一步洞見無常、苦、無我的智慧,讓生活能逐漸以正念安住,去對治自我的煩惱,讓自己的身心安定,進而能夠以客觀、同理的角度去幫助別人;也藉由「四無量心」,能生起慈悲心,行一切善去利他,以平等安樂的態度去面對每個生命的接觸,提升自我與他人的生命。


參與學習的這幾天,我們不斷在碰撞,用自身的生活經歷去對話、學習,也透過這些生命經驗的交流,獲得了許多不同面向的啟發,增長彼此的智慧與見聞。我也發現,當抽離自我立場去聆聽時,更能以同理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每個現象。


我想,若不是許多希望他人生命有所提升的良善心念,龍樹課程不會出現,也不會舉辦的如此用心與美好。因為這樣的課程,讓我們這群年輕人懂得反思自我,並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,也學習如何回饋大眾,讓每個生命都能有所成長。


很感謝與龍樹學員們的相遇,因為遇見,我們不斷的在超越,超越自我與他人的隔閡,超越那些許多固執、難以放下的界線。 


© 2019 碩士生的生活札記  版權所有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