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大地相依 絲瓜田間的世代交流
10/26風和日麗的早晨,8:00出發隨著遊覽車來到了三光里。
下車後,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平凡不過的寺廟,緊接著各小組開始列隊,我們宛如一頭頭迷途的羔羊,等待前方眾多位農民引領前往農田,賦予我們各種不一樣的體驗。
「第十一組!」當聽到呼喊聲時,眼前迎接我們的是一位熱情黝黑的農民阿姨。
我們隨即上了一輛小貨車,伴隨著農村風光,一路往絲瓜田前行。
這是我們的農事初體驗,卻是農民們的日常作業,彼此身分有別,卻相依相存,家裡的米缸仰賴農民的耕作,農民的收穫依靠天地的賞賜,互相環環相扣,誰也不可或缺。
而今日,我們這些20出頭的年輕人有了體驗農活的機會,學習飲食而能思其處;學習在大地當中隨遇而安,體會田野間的單純與寧靜。
農田中的談笑風生
在絲瓜田中,農民阿姨親切的和我們有說有笑,我們了解到阿姨原來並不從事農業,在十一年前,她是一位麵攤老闆娘,因緣際會下,因為想轉行而選擇種植絲瓜,作為農民事業的開始。
與絲瓜田相伴的這十餘個年頭,阿姨已清楚明白農田的生態,公花仰賴蜜蜂授粉給母花,以結成果實,讓農田中的絲瓜能結實纍纍;絲瓜有兩個豐收季,分別為中秋過後,和國曆的7-8月。這些大自然教會農民們的知識,如今,阿姨僅用三言兩語便教授給我們。
不流落世俗的美
在採收時,我們不斷幫農民阿姨拍照,過程中捕捉到許多流露真情又自然的神態,那樣的笑容讓我們不由自主讚嘆畫面中的漂亮樣貌,阿姨卻說:「我老了,我哪有美,我都當阿嬤了。」
但阿姨有所不知的是,幾十年的光陰成就了瓜瓞綿綿,而這當中,有苦力、毅力,以及無數的汗水,這些付出都值得我們年輕後輩學習,「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」,那樣的認真與投入,很美。
不同世代的碰撞
這次造訪,讓平時待在舒適圈的學子,有了下鄉的機會。
當都市青年遇上鄉村農民,我們接收到滿滿的親切笑意,而這當中,或許有嚮往,有欣慰,更有著對年輕人無法言喻的殷切期盼。
父母那輩的時代,經濟環境刻苦艱辛,物質條件也不比現在繁榮,許多在鄉下生長的小孩,甚至沒有讀書的機會,需要在家協助務農、幫忙照顧弟妹,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,漸漸養成刻苦耐勞的人格特質,因為唯有不怕苦、認真勤勞,才能夠為養家活口盡一份心力。
相較於我們的年代,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所接觸到的知識、資訊宛如大爆炸一般,多而繁複的填充至腦中,物質環境亦很發達,在手足不多的情況下,所得到的資源和父母的關愛充足,並且受到良好教育。生長於這樣的條件,我們「貌似」比過往的人們來的更聰明、更有想法,也因此受到很多長輩的期待,將國家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於年輕的我們。
可是,我們真的比較「有前途」嗎?
從農村伯伯欣羨、期望的眼神中,我彷佛看到了長輩對於自身的感嘆(過往學習條件的相異、能力的差距、如今的年邁...等等),還有打從心底對於年輕學子的寄望。

我認為不盡然,我們能夠彼此學習的地方太多了。
長輩的謙虛、做一件事的恆心,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,是許多後輩所缺乏的。
在物質條件充裕與各種聲色、感官刺激充斥的情況下,我們的專注力與毅力顯得缺乏,選擇很多,想要嘗試的事物也很多,但是往往不清楚自己所要的,也時常在各種感官慾望的誘惑中,迷失了自我。
長輩的經歷,也是我們能夠細細思維並取之參考的方向。那些過往幾十年的人生閱歷,雖然或許不盡然適用於當下的世代,但是許多的人生經驗卻是可以細細思維,獲取不同的視野和角度。人生的態度,可以或多或少影響命運,當我們學會謙卑向他人學習,所能獲得的,不僅是謙遜而能得的智慧,更是一個對於生命能更加有體會的機會,是傳承,也是一份成長的贈禮。
我們所擁有的能力與特質,其實不也仰賴於長輩打拼與奮鬥所累積下來的資源?
上一代為我們富足了學習環境,而現今,我們也即將回饋社會,逐步影響後輩的成長與學習。
不以年邁而卑之
當我收到長輩的眼光,感受到了欣羨,明白存在著一份期待,而我想要有所回饋的是-「謝謝你們的辛勞,成就了我們的成長環境。雖然世代不同,經歷也不同,但是那都是屬於我們各自人生中的一部分,不以之缺憾,也不自嘆不如,因為有你們才能讓年輕人創造成就,而這是一份屬於世代之間共同的榮耀。也期許我們,對於後生晚輩亦然,只望更好,不嘆不如,願社會因代代輩出而更加美好。」
長輩與晚輩間,彼此尊重、互相學習,不以身分有別而恃勢凌人,也不因年紀差異而產生高傲、自卑的態度。世代循環是如此自然,亦不可避免。
而誰,又不曾年輕過?